石家庄市鹿泉区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示范,推行“一村一律师”,促进乡村治理向法治化、现代化迈进。系列报道《乡村治理鹿泉样本》,今天,记者带您走进鹿泉区石井乡,去看一看农村法治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配强配齐司法队伍、提供“菜单式”供给
在省会鹿泉区石井乡岸下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就设在村委会便民服务室,通过墙上张贴的公告栏,我们了解到,岸下村的法律顾问是河北弘宇律师事务所的靳艳辉律师,上边还公布了她的联系方式,村民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村民王少霞说,就在两个月前,靳律师指导她进行了维权:“我家有一辆运输车,不小心被别的车给撞了,修了一个多月,通过与咱们律师进行咨询,得知有一个误工补贴,经过与对方沟通,对方最终赔了我们五千块钱。”
鹿泉区司法局为每个村配备法律顾问,聘请有从业资格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法律顾问,驻村指导当地群众依法维权,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等法律服务。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普法行动,采取政府“点菜”、法律顾问“下厨”的方式,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参与基层组织依法科学决策和化解矛盾纠纷、处置涉法涉诉案的重要作用。采取群众“动嘴”、律师“跑腿”的服务理念,在村一级建立“法律诊所”,法律顾问定期“坐诊”或农民群众“预约”的方式,为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服务,让群众就近获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
“连到”线上用在“线下”、把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石井乡岸下村按照上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指导标准并结合老百姓法律需求于2018年5月成立了岸下村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站设在村委会便民服务室。岸下村的法律顾问是河北弘宇律师事务所的靳艳辉律师,为村委会管理提供法律专业意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定期开展法治宣传、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参与人民调解等等。
岸下村公共法律服务站一般由靳艳辉律师每个月两次定期开展服务,平时由村调委会成员、司法协理员或农村好青年提供服务。当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村工作人员不能答复时,先记录下来,工作人员电话或者微信咨询法律顾问后再转达给前来咨询的群众,确保答复的准确性。为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立了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实现“微信扫一扫,法律进家门”。
岸下村要引进石窑小镇项目,靳艳辉律师全程参与合同的制定,极大地维护了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岸下村要拆除违章建筑,靳艳辉律师就和村两委干部挨家上门讲法律、做工作,让村民心服口服、配合拆除工作。
自公共法律服务站成立以来,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0余次,参与人民调解12次,开展法治宣传2次,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第一道防线”。随着工作的开展和需求的增加,正逐步培养更多的“法律明白人”,帮助法律顾问开展日常法律服务工作。
强化考核机制、把“一村一律师”做实做细
最近一段时间,石家庄正在开展违章建筑拆除整治工作,为了配合村委会的工作,杜志成律师专门来到村里开展了一场关于拆违的专题讲座。山后张庄村村委会干部韩梦勤说,杜律师为大家普及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后可以有理有据开展工作了,“前几天给咱们讲了讲这次拆违有关事项,集中给讲解了什么算违章建筑,讲的非常清楚,通过杜律师讲了以后,我们对这项工作更明确了目标、更加清楚,所以在做工作的时候能说到位。”
法律顾问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每个月到村服务累计8小时,认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一次一记、一村一卷,全面履行了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村规民约制定、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诉讼代理、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治讲座培训等公共法律服务的各项职责: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将所有法律顾问信息在村居进行公示,为村民与法律顾问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二是建立微信联系制度。利用微信,建立区级法律顾问工作交流群和各乡镇法律顾问工作群,要求各律所、法律服务所通过微信群,实现法律顾问和群众的无缝对接、及时沟通。三是建立定期总结制度。各律所、法律服务所每月初向区局上报法律顾问服务计划,同时要求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总结、研讨活动。四是加强督查制度。采取平时督查和半年督查相结合、实地督查与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检查工作台账、听取村组织和群众意见等形式,对村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相关渠道进行通报表彰,扩大村法律顾问影响力和知名度;对评估不合格者给予解除合同。确保了法律顾问工作的规范性和延续性。
目前,鹿泉区全区20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法律顾问工作站,聘请了法律顾问,其中“一村一法律顾问”示范村48个。区财政部门对61个经济欠发达村,以每年每村3000元的标准补助法律顾问经费,确保了鹿泉区“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