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06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盟:
你们提出的“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司法部、司法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重要内容,优化整合服务资源、健全完善服务网络,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分别获得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强化制度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紧紧围绕“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标,制定《石家庄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石家庄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实施标准》和发展指标,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市政府规章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石家庄市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办法》(市政府令第202号,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内容、规范标准和保障监督措施,切实把公共法律服务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力推进。目前,全市有律师事务所286家、执业律师4883人,公证机构21家、公证员140人,司法鉴定机构28家(法医类19家、物证类2家、声像资料类1家、环境损害类6家)、鉴定人421名,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5658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9756人,22个法律援助中心、46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建成1个市级、21个县级、260个乡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4540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348热线设置座席20个,实现7×24小时人工值守,建立漏接电话回拔制度,2024年接听解答各类法律咨询14万余人次;选派优秀法律服务人员驻场中国法律服务网、河北法律服务网值班,石家庄市“律师顾问、公证顾问”网络平台在线与人民群众签约,及时满足了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
二、围绕利企便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创新举措、畅通渠道,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各项法律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律师服务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市律师协会,成立了石家庄企航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中心,专门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体检和代理涉法涉诉事务(该服务模式被评为河北省2020年度“十大法治成果”),2024年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法律事务1400余件、指导101家企业开展合规建设。积极推进“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落细落实,全市100余家律师事务所与21个县(市、区)工商联及所属111家企业(商会)建立对接联系机制,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助力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公证服务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与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区块链+公证”服务新模式;深化“公证家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公证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互联网+公证”平台,“不动产登记+公证”实现“一网通办”;充分运用微信小程序、“云公证”等方式,线上办理公证事项达156个,“最多跑一次”等便民措施有效落实,2024年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3.9万余件。司法鉴定方面,全面开展诚信等级评定工作,我市鉴定机构诚信等级初评A级14家、B级13家;深入推进“鉴调一体”“诉保鉴调”工作落实,市司法局与市中院、市司法鉴定协会、市保险协会联合成立调解中心,对涉及保险理赔、司法鉴定的诉讼案件进行调解,有效化解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涉保赔偿纠纷,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2024年,全市共办理司法鉴定事项3.1万余件。法律援助方面,深入实施“法律援助扩面提质民生工程”,设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建立申请转接、信息共享、工作联络等制度,全面落实即时审查、当日指派和“一次性告知”等要求,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严重疾病患者提供上门服务,2024年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2万余件,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大样板”。我们狠抓办案质量,加强质量评估,差别化发放办案补贴,案件合格率达100%,优良案件率大幅提升。人民调解方面,深入开展提质增效创品牌活动,培树打造了“帮大哥帮大姐”等一批群众认可、影响广泛、示范引领的调解特色品牌,评选出114名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金牌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搭建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平台,与6家银行、31个银行网点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有效化解信用卡、贷款、理财等金融纠纷335起,全年各级调解组织共成功化解婚姻、家庭、邻里和涉企等矛盾纠纷6.1万余起,有效防范了“民转刑”和重大案事件发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12个司法所被评为全省“枫桥式”司法所。
三、优化法治环境,普法依法治理力度不断加强
坚持以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创新举措、丰富形式,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重点内容,聚焦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农民等重点人群,持续开展“法律九进”“法治九建”和“月月有主题”“民法典进农村”“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活动,全市领导干部学法、考法、述法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我市青少年荣获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素养赛总冠军。打造全媒体普法矩阵,成立“石家庄普法融媒体宣传中心”,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传播体系,在省、市电台、电视台、报社开办了“法治公益广告”“律师在线”“天天说交通”“法治时间”“看法”“调和”“帮大哥”“法治建设进行时”等二十几个栏目,形成了报纸上有栏目、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节目的普法宣传阵地,“石家庄普法”头条号、抖音号多次入选中央政法委新媒体影响力榜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邀请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孙颖莎担任我市“普法形象大使”,带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普法工作,发展普法志愿者2.2万余人、普法网格员1.1万人;从党校、高校、行政执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等遴选103人,组建普法讲师团,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开展法治讲座95场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西柏坡纪念馆、华北人民政府旧址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市21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了法治文化公园或广场,88%的村、社区建设了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等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约3.5万人,平均每村(社区)8.6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91个,创建总数全省领先。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司法部、司法厅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积极适应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在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上下功夫,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