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司法局
市民盟: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省、市2024年度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和省司法厅2024年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的工作要求,石家庄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顺利开展。2024年3月,石家庄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石家庄市司法局全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法律援助服务模式》工作被省司法厅评选为“十大样板”工作。2024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指派申请类法律援助案件7238件,通知辩护类法律援助案件7759件,提供法律帮助9948人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17102人次,提供法律援助代书服务1178人次,接听解答12348
公共法律服务热线16万余人次。
一、强机制、建制度,打通法律援助扩面提质“中梗阻”
聚焦服务经费短缺、队伍不平衡、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制约法律援助进一步扩面提质的难点问题,石家庄市司法局勇于改革创新,强机制、建制度,形成工作合力,汇聚资源力量,用制度机制为法律援助扩面提质提供“硬支撑”。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我市作为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在全省率先与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国安局联合发文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石家庄市全域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确保援助案件中律师权利有效落实和案件的指派、转接畅通衔接,通知辩护率达到100%,保障了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建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我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石家庄市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细则》,及时调整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充分调动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联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协调推动财政部门保障法律援助业务经费的落实。
关爱特殊群体,抓法援品牌建设,不断拓宽法律援助范围。通过开展“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法援护苗”“薪暖农民工”“放飞希望 法护未来”等专项行动,不断拓宽法律援助范围,扎实推进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特殊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市妇女联合会、市残疾人联合会等5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意见》,动员和组织法律界以及热心法律援助的各界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联合市残联下发《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范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加强部门协作,不断优化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二、四级联动、站点多元,实现法律服务阵地网络全覆盖
市司法局依托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用,打造22个法律援助中心,在乡镇(街道)、村(居)建立492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同时,在人民法院、检察院、看守所、劳动仲裁委、警备区(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39家。依托律师事务所,整合资源批准成立了佳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智诚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益加义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社会法律援助组织和乡镇(街道)、村(居)法律援助联络员为补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通过法律援助中心与站点密切配合,缩短群众办事距离、节约群众办事时间,夯实法律援助阵地,为百姓提供近在身边的法律援助服务。
为了实现为军人军属提供高质量法律援助的目标,我市进一步延伸阵地“触角”,联合武警石家庄支队,2024年在市、县两级武警部队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2个,在军人军属身边搭建起维护合法权益新平台。
三、 线上“零距离”,群众“零跑腿”,实现法律援助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坚持“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为群众提供线上法律服务,扎实提升法律援助“软实力”。
一是坚持打造“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7x24小时全人工值班模式。不断增加热线座席,接听率提高到95%以上,年解答量由过去的年均5万人次提高到目前的13万人次,占全省解答总量的35%,满意率达到99%以上。通过值班律师的热线解答,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二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开通石家庄市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小程序,对接“掌上石家庄·石i民”APP,为群众提供网上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视频咨询、法律援助预申请等服务内容,大大提高了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便捷度。
四、律师团+顾问团+专家评估团, 三重保障倒逼提升办案质量
为提高援助律师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司法局统筹优化法律援助服务环节,加大法律援助指导监督,建立值班律师准入退出机制,成立顾问团解答疑难问题,组织专家评估团开展案件质量评估,通过未接热线全回拨、不满意解答全回访、办结案件质量全覆盖,倒逼提升办案质量。
律师入库有审核,退出有标尺。面向全市公开招募值班律师,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选拔优秀律师组建值班律师团,实行综合考察评价,建立法律援助办案律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注重加强日常监督考核和业务培训,凡是在服务态度、承办案件质量方面出现问题,或在案卷质量检查中出现不合格等情况的律师,将退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并在两年内不予重新吸纳。
未接电话全回拨,不满意解答全回访。坚持实施“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回访双措并举,即“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坚持未接电话全回拨解答,接听加回拨保证了热线解答率100%;对不满意解答情况实现回访全覆盖,安排律师重新解答,直至来电人满意,实现热线实际满意率100%。同时,成立“律师解答顾问团”,针对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提交“顾问团”研判后专人解答,指导承办律师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援服务,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律师服务水平。
办结案件质量评估全覆盖。持续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一是出台《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实施意见》、《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办案指引》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案指引》,强化案件质量指导监督、强化全流程案件质量控制、提高承办人员质量意识,促进法律援助案件提质增效。二是组织开展全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培训。定期组织评估专家到分包县(市、区)开展培训指导、评估案卷等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分期开展县(市、区)法律援助案件抽查质量评估。组织评估专家集中开展质量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全市通报,计入年底考核成绩。四是对市级法律援助办结案件开展质量评估全覆盖,推行办案质量与办案补贴挂钩的差别补贴制度,对不合格案卷不予发放办案补贴,倒逼提升办案质量,案件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提高到20%。2024年,司法部抽取我市赞皇县法律援助案卷参加全国质量评估,全部被评为优秀案卷。
五、办事流程做“减法”,便民服务做“加法”,不断拓宽法律援助范围
市司法局统筹落实法律援助各项便民措施,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拓宽法律援助范围,让群众在法律援助中尽享法治阳光。
应减尽减,以“减”促“简”,以“简”便民。一是制定下发《石家庄市司法局实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告知承诺制的意见(试行)》,坚持推进减证便民,减少证明事项,规范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核查工作。二是缩短审批时限,将案件的受理指派期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材料齐全的案件实现当日受理,当日指派,遇有紧急事项,采取“容缺受理方式”,先办理后补材料。三是严格落实“最多跑一趟”“一次性告知”等工作措施,提高中心的办事效率。四是畅通“绿色通道”,维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设立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军人军属等法律援助维权“绿色通道”,对行动不便的受援人提供预约服务及上门服务,便捷申请受理程序。
应帮尽帮,延面扩面,精准服务特殊群体。一是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整合法律服务优势资源,面向全市招募包括法律服务、语言翻译、心理疏导等类别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成立了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退役军人和军人军属五个专门法律援助志愿团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法律援助服务。二是针对农民工群体,深入企业、工地,送法上门,开展集中讨薪专项行动。在根治欠薪春季、夏季专项行动中组织法律服务人员进企业、进工地,开展法制讲座。在421个在建项目工地的“农民工工资维权中心”公示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本地法律援助咨询电话,为农民工维权指明路径。三是针对军人军属,将相关维权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全面推动涉军维权援助服务提档升级。在警备区、人武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百名律师团、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组织律师与部队法律服务结对,主动靠前为军人军属排忧解难,将法律服务送到部队官兵身边。
版权所有:石家庄市司法局 | 网站地图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1790号 | 冀ICP备10010305号-2 | 网站标识码:1301000011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区泰华街476号 | 邮政编码:050071 | 联系电话:86262011